中醫藥-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“重器”
3月的武漢,芳草萋萋,櫻花盛開——這座被病痛折磨的城市,開始漸漸恢復元氣。
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。迎戰疫情,中醫藥參與治療率超九成,交出了一份漂亮的“中醫答卷”,貢獻了獨具特色的“中國智慧”。
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“堅持中西醫并重”“堅持中西醫結合”“堅持中西藥并用”。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要求,強化中西醫結合,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,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。中西醫結合,成為防控新冠肺炎總體戰的主旋律。
中央指導組成員、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、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余艷紅介紹,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,占91.5%,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,占90.6%。臨床療效觀察顯示,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%以上。
有一味中藥名為金銀花,也稱忍冬花。它能忍耐冬天的寒冷,在春天會開出金色、銀色兩種花。眼下,中國抗疫已經走過最寒冷的冬天,迎來山花爛漫的春天。
國際社會積極評價中醫藥抗疫
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,中國強化中西醫結合,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,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,有效減少輕型和普通型向重型、重型向危重型發展,提高治愈率、降低病亡率,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。
《印度時報》撰文稱:“中國醫護人員想方設法全力救治患者,傳統中醫藥正發揮積極作用。”
匈牙利前總理邁杰希·彼得指出,中國醫護人員運用各種手段提高抗疫水平。“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,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。大量事實證明,中西醫結合非常有效。”
新加坡《海峽時報》詳細介紹了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對中醫藥的運用,認為中國醫務工作者綜合使用中醫藥和西藥,發揮各自優勢,取得很好療效。
馬來西亞《星報》網站發表題為《中醫廣泛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治療且效果良好》的文章認為,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,輕癥患者的發熱、咳嗽、乏力等癥狀有所緩解,重癥患者癥狀減輕、血氧飽和度明顯提升,病情得到控制。在中西醫綜合施治下,中國治愈病例不斷增加。
據多家美國媒體報道,隨著疫情在美國蔓延,用以治療感冒和提高免疫力的中醫藥需求大增。《紐約郵報》報道稱,自3月初紐約市出現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來,市民對中醫藥的需求激增,中醫療法正獲得越來越多關注和認可。《國會山報》刊文指出,隨著美國民眾病毒防范意識的提高,積極了解和購買中醫藥的人在增加。
泰國公共衛生部醫療服務廳廳長頌薩表示:“我們注意到,中醫藥在中國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,療效明顯。泰國也將考慮在適宜情況下嘗試用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病患。”
國際臨床評價指標認為,對于新冠肺炎輕癥患者,真正反映療效的關鍵指標是轉重率。臨床發現,中醫驗方在減輕發熱咳嗽癥狀、控制病情進展,提升人體免疫力方面有獨特優勢。德國病毒學家奇納特爾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:“中西醫結合療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。中醫藥在防止病毒吸附細胞、病毒復制等方面有明顯效果。”
中藥發展關鍵時間點來臨
據了解,近年來,中醫藥產業受益于國家政策的高度重視,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,如近期深圳、安徽、河北、陜西等多地更是出臺政策確定中醫藥發展重點,以更寬廣的視野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。業內表示,2020年或將是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戰略時間點,未來中醫藥產業發展前景廣闊。隨著中醫藥行業的加速發展,中藥市場發展空間也將逐漸擴大。業內預計,2020年中藥市場規模將達5806億元,復合增長率為8.2%。如2016年12月發布的《中國的中醫藥》白皮書便指出,到2020年,預計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,行業規模有望保持20%的復合增速。而2016年頒布的《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(2016-2030)》則指出,2030年中醫藥產業規模將高達8萬億元。